故事的場景發生在煤山,一個產煤礦的小鎮,鎮上的所有的男孩只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擔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並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當礦工,另一種就是靠努力取得足球獎學金上大學。劇中的男主角侯麥沒有雄健的體格,也不想步父親約翰的後塵,因此他展開了一段改造自己命運的歷程。

 

    在煤山,所有的人皆以採礦維生,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鎮上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所有的人似乎都已註定一輩子就是當礦夫,連校長、家人一開始也都不支持,覺得他們就是一輩子要當礦工,無法逃離這裡,在無法得到家庭社會資本的支持下,這種似乎無法擺脫的命運緊緊的纏繞著侯麥。幸運的是男主角的老師鼓勵他們,讓他們覺得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再往上爬。但是,在社會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他們也很難去想他們也有擺脫宿命與向社會中、高階層攀爬的機會與可能性,幸運的是他們對未來充滿著希望與期待,憑著自己的努力,在艱辛的環境中努力的找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猶記影片中,一位男孩問候麥:「我們如果去參加科展,贏得全國冠軍的機會有多少?」因為若贏得全國冠軍,就可以榮獲獎學金,進入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學院校就讀。候麥靜靜地回答他:「大概百萬分之一吧!」男孩聽完後笑著說:「百萬分之一!你怎麼不早說,原來有這麼大的希望啊!我還以為很小呢?」百萬分之一!或許當下看到這個對話時,會覺得這個對話手法很幽默,卻也很耐人尋味。事實上,這些對話反映出在當時宛如社會再製的求學環境下,一個煤山鎮的小孩,要順利進入大學就讀的機率確實就只有如此,甚至是更不樂觀。在沒有優厚的教育經費、不完善的圖書資源、更沒有良好的家庭社經背景下,這些煤山的孩子無法獲得任何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援助,因此無法有效的發揮自己的實力,甚至連努力的空間都沒有,孩子極可能就此被埋沒。因此在如此惡劣的學習環境下所存在的社會低層位置的小孩,他們掙脫宿命的機會極為渺茫。此外,學校連最基本的教育經費都不足了,哪還有多餘的經費設置資優教育所需的資源。而且在這種環境下,連養家活口都有困難了,根本不會有人相信鎮上會有資優生,因此如果小孩真的是〝資優〞那麼也沒有人會願意當他是資優反而認為他是異類而遭受排斥〈昆丁〉。此外,如同前述,資優生的家庭本身根本不可能負擔其高等教育所需的費用,如此嚴重的社會再製現象,使得孩子唯一掙脫宿命的機會是要先能打好美式足球並〝非常幸運〞獲得大學體育獎學金且還要家中父兄至少一人持續〝健康活著〞能到礦坑工作。影片中,侯麥的父親因礦坑塌陷而受傷住院時,因為家中的所有物品皆屬於煤礦公司的,一但家中沒有人在礦場工作,則男主角一家便要餐風露宿了。因此,侯麥不得不背負起維繫家庭生計的重責到礦坑中工作,而讓其兄長能順利的進大學就讀。這讓我深深的覺得侯麥的父親或許並不是真的如同侯麥所說他父親愛礦坑甚過愛家人,而是他父親在社會再製的環境中,有著無能為力但又要揹負家計的苦衷。而火箭男孩們靠著自製火箭贏得全美高中科學展金牌首獎並因此而獲得大學科學獎學金進而躍升社會階層地位掙脫宿命,事實上他們的基本知識訓練還是很有限的,他們贏獎的關鍵主要是主題夠出奇不意並直擊時代背景〈在此之前美國太空及火箭科技落後蘇聯且受困於多次失敗的火箭試射〉,因此,他們掙脫宿命的歷程,直到完成依舊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傳奇,因為它實在很難再複製,這樣的機會在煤山或許真的是空前絕後吧!

 

 

 

    學校方面在一開始也是抱持著不以為然的態度,處處為難他們,或許也是社會再製影響學校文化下的產物,因為當所有的不樂觀因素夾雜時,學校的態度也只能朝向保守態度,讓學生依循最安全的路走。幸運的是當校長知道原來這些孩子是真的很有天賦與能力時,卻也真心的希望他們能夠藉此機會往前躍進。這讓我想起我國、高中時的學校,學校方面就是抱持著這種態度,只要學生有申學率就好了,即使學生能夠再往更好的學校發展,他們也會勸導學生報考分數較低的學校。此種情形在國中時更嚴重,還記得那時因為政策改變,所以我們的申學制度跟以往的不同,但學校竟然沒有清楚說明申學制度,讓我們白白錯失申學機會,最後只能考末屆高中聯考。原本以為考上公立高中會比私立的要好,結果並不是如此,學校方面很有心的在一年級就讓我們了解申學制度,但所有的老師卻是拼命的洗腦,只要考的上大學就很好了,即使是不好的四技也無所謂,因此可想而知的,學校方面簡直就是放棄我們,任何與升學有關的資訊都沒有傳遞給我們。在三年級放榜時,所有老師也只淡淡對我們班上的學生說了一句:「能考上大學不錯了啦,總比那些重考的好吧!」。現在回想起來,學校的放棄、也沒有去補習,考的上還真的是該高興,的確學校歷屆的校風就是如此,所有的考上國立大學的學長姐也是寥寥無幾,而且還是所謂資優班的學生才辦的到,而我們這屆比學長姐多了一個申學管道,就是學校改成綜合高中,因此學校便逆向操作希望我們去考四技,這種可怕的循環,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嚇人。

 

    侯麥的爸爸或許就是看透了煤山的社會環境,因此覺得當工頭的工作收入算不錯且穩定,所以他會希望他兒子實際點直接接下這個工作,而不是去想那些遙不可及的春秋大夢。而在影片中最令人為之動容的莫過於主角父親從亟力反對到默默支持的親情流露,主角的父親是個典型的傳統父親,對於感情總是不善於表達,加上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認為侯麥應該跟他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礦工,而不是癡人說夢般的編織著不切實際的「火箭夢」。所以他寧可守住現在的安全,要他兒子接他的衣缽,或許這也是侯麥的父親無法言喻的痛苦,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會偏低,況且在煤山的社會環境中,即使有著百萬分之ㄧ的機會,沒有其他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財物資本的支持下,希望根本是微乎其微,況且家長自己都無法擺脫再製的宿命,又怎會給孩子編織一個白日夢,再讓其從高處摔落呢!?因此,當侯麥對家人說明要造火箭時,母親只淡淡的說句「不要受傷」,然而其父親與兄長卻是嗤之以鼻回應。在煤山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依循著前人留下來的兩條路走,沒有人願意浪費時間嘗試這種所謂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所有的鎮民都是一樣的出路,即使懷抱著夢想,但看到煤山上的鎮民,就不禁使人產生畏縮感。此外,即使是勇往直前的,在沒有任何資源援助的情況下,得不到好的教育資源與社會援助,這些空懷夢想的孩子們,最終也只能乖乖的繼續留在煤山當礦工。然而,在影片中,侯麥算是幸運之星了,在文化刺激不足的情況之下,一開始侯麥也只是抱持著好奇的心態想要製造火箭,但是如何著手卻總是摸不著頭緒,慶幸地是他的老師提供了參加科展可以升大學的資訊給他,讓他滿懷著希望與期待的專注於製造火箭,也由於他的老師給予默默的支持與幫助,再加上他們靈機一動的盜取一些廢棄物,還有他父親的礦場裡的工人幫忙其焊接,再加上他們的努力,使他們能不用花費那些他們根本資付不起的費用便能完成其夢想。

 

    這個故事之所以足夠深刻感人,並不是因其具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老掉牙的勵志情節,或是感人的親情劇情,而正是在於難以複製的傳奇,因為無法掙脫宿命的窘境,而使的此宿命的存在將會一直為人們帶來逆來順受與理所當然的思想,甚至是聽天由命的無奈,因此久而久之便成了無法抹滅的社會再製。但是在石破天驚、百年難遇的巨響傳奇劃越天空時,卻帶了點殘酷的事實來提醒人們宿命現象的存在,它所引發的則是與人類歷史一樣漫長深遠與無盡的宿命無奈,訴不盡煤山鎮上人們的辛酸血淚與命運的糾纏。故事的確是感人肺腑、賺人熱淚但賺的是哭不出聲流不出來卻永無止盡的熱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