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後,讓我熟知了許多有關班級經營的方法與訣竅。在這本書的應用篇章裡所提及的種種個案,也讓我了解到班級中可能面臨那些問題,以及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該事件。雖然這本書所提及的內容並不是適用於所有的學生或任何的雷同事件,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個大範圍的方向,讓教師能夠思考與反省自己的作法是否正確。

 

 

    在一開始的基礎篇中,談的是整學期的班級經營重點,在一開學時,便要注意教學空間的安排是否妥當,如桌椅的安排是否能便利老師走動,以及是否能提供學生優良的教學視覺點。其實,在現實教學中,很難能夠確實執行,因為若是依排而坐的位置,則討論方式的教學內容將受到限制;若是依組別方式的座位安排,則學生亦有學習上的視覺角度問題,老師教學時也會不易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應該依照實際上課情形,斟酌學生的座位並做適當的調整。而教室的視覺死角也應該避免學生就座,所以應該將講桌移開或是講桌前不安排座位給學生,若教室空間允許,則教室兩側第一個座位也不應安排學生座位。此外,有些教師會要求頑皮的學生坐在講桌兩旁的位子,此一座位是整間教室內就不適用於教學的座位,不僅容易擋住其他學生的視線,亦不容易抄寫黑板上的重點,學生本身就已經坐不住了,而教師又安排了最不利學習的位子給學生,學生當然也就只有繼續搗蛋。對於如何迅速認識學生,以及安排班級幹部來說,之前教學指導教師指導我的方式與書上恰好不謀而合。開學的第一天應先選舉班級幹部,若大家都是新生互不認識,則老師應是先查閱學生資料,從學生資料卡先了解學生,以利推派出熟練的幹部,若沒事先準備可立即要求學生填寫,迅速的閱讀與提名表決,開學兩週後,若有發現不適任的班級幹部,須立即更換,否則會不利班級經營。相對地,要有良善的班級經營,教師亦須在短時間內熟悉學生的姓名,讓學生知道老師認得他,如此一來會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的確,關於此觀點尤其在我實習導師時感受最深,還好學生胸前都有繡名字,還不至於讓老師喊不出名字的窘境,但是學生還是會注意到老師是否真的知道其姓名,或老師是用「看」來的。因此,找機會熟記學生的特徵就很重要了。以我的觀點來看,其實指導學生清掃校園是認識學生的良機,不但能了解學生平時的興趣,亦能從中了解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甚至是與其他學生的互動情況,更能藉此了解整個班級風氣,但往往有些教師會忽略這個機會。若時間允許,第一節課除了選班級幹部外,也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自我介紹,增進師生彼此的熟悉度。

    而這本書後半段的應用單元給我最多的感觸是師生間應彼此互相尊重,別讓學生或師長下不了台,將彼此都陷進了死胡同裡。或許某些情況下,學生本意應無惡意,一但教師反應過度或是處理不當,甚至讓學生感到面子掛不住或是受到污辱時,往往衍生出師生衝突,甚至是互毆事件。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應用到班級經營時,一但學生無法在班級上感受到溫暖、愛或是尊重與關懷,他便會開始感到不安或是反抗,更別說想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若不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尊重則學生或許因此更變本加利的反抗教師。此外,有些學生喜愛上課時跟老師耍嘴皮子,依此書的寫法是應立即明確的制止該行為,否則將會破壞班級的規範,但在教學現場就偏偏有學生或與眾不同,不論採用不予理會或是斥責,他依然我行我素,然而此種行為,一但久了其他學生變群起效尤,他們也因此認定老師「接受」此行為,一但有學生如此認定,往後要學生更改就難如登天了。因此,任何一本書皆有其理論與處理方式,但並不是全然適用於所以學生,所以教師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來因應個別差異的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