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定」即「認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包括自我的個性、興趣、性向、技能、能力、智力、價值觀、身高、體重、外貌、在某情況下的行為表現等。「自我認定」是每個人的終身任務。「自我」是個有彈性之組織,隨著新經驗加入,會不斷被重組、精緻化與複雜化,青少年在行為上出現了一種捨棄原有初認同而尋求再認同的傾向,心裡學家稱為青少年階段為再生期。

    心理社會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危機,危機指的是轉捩點,任務若沒有達成,該階段發展受阻礙,接下來的發展將受到不良影響,發展順勢而下,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發展。前一階段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基礎。

    影響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之因素包含家庭、認知發展、年齡、性別與社會文化、同儕因素等。在家庭因素方面,「青少年的自我分化」會受到「父母自我分化水準」的影響。不同自我認定狀態之青少年,跟父母有不同之互動型態,如「早閉型」青少年與父親關係疏遠,與母親感情深厚;「迷失型」青少年受到父母親之拒絕。在認知能力愈成熟之青少年越有幫助。年齡越大越有能力統整不同經驗,以形成「自我認定」。性別不平權之社會,會阻礙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以男性為尊之社會,不論少男或少女皆有「個體化」及「一體化」失衡之問題,而不利於「自我認定發展」。同儕則為因為類似或相互吸引或相互模仿而影響。

   青少年認定危機與輔導可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處理發展危機。越是願意參加不同活動者,越有機會嘗試各種角色,自我了解的機會越多。因此鼓勵青少年能多嘗試參與活動、班上、社團中擔任不同幹部等。第二,依照青少年不同自我認定類型提供不同輔導。(分為迷失型、早閉型、未定型、定向形)。第三,提高青少年自我分化水準可透過家族治療。

心得:

    自我認同對青少年來說不只是重要的發展議題,亦是能否融入社會生活的關鍵。講義提及馬特札(D.Matza)於1957年提出中立化理論(Neutralization Theory),認為青少年對其偏差行為之合理化,可分為五種型態。第一,責任之否定,他們自認是當前社會環境下的犧牲者。第二,損害之否定,他們不認為他們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是種損害。第三,被害人知否認,少年發生偏差行為後,反認為其偏差行為是一種正當的反應,亦即正確的報應或懲罰。第四,對非難者知非難,少年犯對其犯行不自我檢討、反省、反而怪罪那些責備或懲罰他們的人。第五,高度效忠團體,自認為歸屬某一小團體,並且極力為其惡強詞奪理辯護。

從上述中可得知,顯示出青少年自我認同之重要性,如果青少年均持有這些合理化技巧而不自知,並把這些觀念視為理所當然,這樣一來便會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會隨著新的概念進入而有所改變,因此應該幫助青少年在形成新的認同時,能夠建立正確的概念,使其往正確的方向建立認同

「自我意識」之青少年,擔心他人評價,過度注意自我缺點,使得自我探索受限,妨礙自我認定的形成。因此應該找到他在發展階段中,是哪個發展階段面臨了危機,慢慢輔導使其回歸更軌,能夠成功建立自我認同。

在經驗廣度中,提及鼓勵青少年多參與活動,扮演不同角色,可以提高自我探索的機會,但又提及如果青少年沒有進一步的思考這些經驗與自我發展之關聯,再多的活動,也無助於青少年探索自我,因此還是需仰賴於師長或父母,在青少年進行某些活動時,能時不時得提醒或設計相關的議題融入活動中,讓學生也能在活動得進行中,順便思考參與該活動時,是否與自身與未來有所關係。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自我概念。父母親也可以藉由規畫活動讓青少年遠離次級文化,避免青少年在重組自我認同時,建構出反社會得自我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