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家庭因素包含經濟狀況、父母管教不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疏於關心、家庭價值觀或家長教育理念與學校衝突等。家庭運作的目的,在發揮其正面功能,以滿足家庭成員需求,協助家庭成員身心健全成長,家庭正面功能無法發揮者,稱為「失功能家庭」,反之則為「功能健全家庭」。

以社會控制論的觀點應用到親子社會化過程,當孩子與父母親的依附性及連結越強,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密切、溝通與互動頻繁,孩子將不至於從事犯罪行動與偏差行為,若家庭缺乏親密互動或產生仿效作用,青少年容易轉向其同儕或社會產生認同,造成家庭缺乏吸引力,原本親情反形成一股推向外在環境的推力,青少年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如中輟學習、參加幫派等。  

  婚姻暴力容易造成子女內在創傷,且在子女長大後持續發揮作用,造成婚姻暴力的代間傳遞。父母婚姻幸福使得子女自我調適歷程順利運作,提高子女情緒安全,相對地,子女若沒有保護性因子緩和父母婚姻衝突帶來之負面作用,子女為了重獲情緒安全,將以不適應行為來回應,例如以問題行為吸引父母,避免父母再度衝突。

 父母的管教方式可分成民主型、獨裁型、溺愛型及漠視型四種。以民主式管教方式較能滿足子女的重要需求。父母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或無常的規定與反社會行為相關,明顯導致孩子攻擊性高、衝突性高和適應不良。父母若傾向用高壓控制的管教方式及家庭衝突,那青少年易知覺到父母的拒絕而影響其日後產生低自尊、憂鬱及自殺行為。

被父母化的子女,是指父母或父母之一方,將目母之責任或角色,跟某位子女對調,讓子女承擔父母的角色。這些角色往往超出子女能力。

心得:

    目前國中的問題學生以失功能家庭的學生比例最高,家庭完全沒有管束力,更別說愛與支持,大多的青少年面臨的是父母親離異或是在混合家庭裡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導致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於是便向外求援,結交與自己雷同的青少年同儕,在同儕中互相取暖,但是當其中某位同儕有歹念或其他不良行為時,其他同儕便也會跟風。因為在此同儕團體裡,他才能獲得一點點的關愛,於是其他人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他知道是錯誤的,他仍然會去行動。

受家暴的小孩,在面臨家庭的壓力下,內心自然會有所仿效,會時不時地透露出暴戾之氣,即使明知道該行為是不對的,他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還是會做,在學校裡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學生這樣的行為,總是會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動植物,甚至是同儕。

父母的管教方式的確是影響青少年最深的,去年有一系列的電視劇在探討類似的題材,片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中也是提及了很多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家庭如何影響青少年,其中以高壓式的題材討論最多。的確,高壓統治下的青少年的確在人格發展上會受到扭曲。但是東方人一向都是所謂的虎爸或虎媽,高壓式教育一直是傳統的教育方式,不過近幾年,少子化的影響反而溺愛型的家長居多,這也是教學現場遇到了另一種困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青少年發展與家庭
    全站熱搜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