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發展理論提及兩位學者-Piaget與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Piaget將認知發展視為個人適應環境之結果,適應歷程是基模歷經「平衡」與「失衡」持續交替之歷程。「平衡」是因為基模能夠同化環境之問題。「失衡」是因為基模無法解決環境之問題,必須「調適」基模,讓基模恢復「平衡」。對Piaget理論之修正包括年齡與認知發展階段沒有必然的關係,存在個人差異。在形式運思期之後有第五個個階段,例如「發現問題階段」、「辯證思考期」。Vygotsky強調社會因素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社會文化中的語言、思考等,對認知都有影響。此外該理論中強調鷹架作用、內化、私自語言及近測發展區等機制。個人內化他人之協助,並轉為私自話語指導自己。Piaget強調「發展先於學習」而Vygotsky主張「學習先於發展」。
認知發展帶給青少年ㄧ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正面影響包括訊息處理能力提高,使得青少年能處理複雜問題、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後設認知能力提高等。負面影響則包含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父母師長之意見不再言聽計從,而使得彼此的關係緊張。知識發展可分為四個層級,其中位於第三層級之「武斷論者」與「懷疑論者」,因思考尚未成熟,一方面需要父母師長的引導,另一方面又排斥父母的意見,而師長若不了解其發展特徵,又以批評挑惕的態度刺激,便容易極端化青少年已有的偏頗,催化青少年趕流行、性關係繁亂、濫用藥物、飆車等問題。此外,青少年中心思想是指青少年過度重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之印象,而誤以為自己是別人注意之焦點,進而產生虛擬式觀眾與個人式寓言的現象。虛擬式觀眾讓青少年在乎外表、好面子、標新立異、追求流行與冒險。而個人式寓言則是讓青少年出現玩命飆車、濫用藥物、雜交、而不擔心因此可能喪命。
輔導方法則有培養青少年角色取替能力以去除自我中心思考並教導青少年問題解決及決策技能等。
心得:
認知發展對青少年來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國中生很明顯的就是還沒進入形式運思期,或是在理解抽象事物時會顯得很遲鈍,甚至在同儕的幫助下他依然無法理解,漸漸的會因此而對自我失去信心,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導致人際關係不好,甚至常常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尤其是智商能力較低(非資源生)或發展較遲緩的學生越會有這類的問題產生。
青少年變得愛吹毛求疵並且愛挖苦人,這樣的行為主要是要抵擋他們心裡深處的自卑感,並且讓他們覺得在別人面前有面子。(Elkind,1975)對於這段話深深的有感觸,很多學生真的很愛刷存在感,很喜歡挑惕別或挖苦同學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自己的人際關係也不好,還非常的自我主義,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書中有提及培養青少年角色取替能力以去除自我中心思考,主要是讓青少年從別人立場感受別人之感受與想法,讓青少年換位思考。這個方式對於解決人際衝突可能比較有用,若學生挖苦別人的動機是要抵擋自己內心的自卑感,那麼應該要試著找出自卑感的源頭,否則該學生還是會繼續挖苦其他同學,並以此為保護自己的方式。
對於青少年該始有自己的主見與思考方式,從正面的角度來說,是青少年能開始明辨是非,對社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與道德觀,以及對抽象事物能夠進行思辯。但是負面的角度來說,青少年不想對父母師長言聽計從,對任何事物有著自己的見解。就如同宣導不要去海邊游泳,不要無照駕駛等,但青少年往往因為自我中心思想的「個人式寓言」,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然後生命就這樣失去了。這是看完這篇比較有感觸的地方,但這些事件都是可以提早預防的,若家長能多關心點自己的孩子在做些什麼,或許就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在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