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中,學生運用心理模型在自己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建構出一套對感覺、想法與行為的看法。在互動過程中彼此會產生關係,優良的關係是建立在協調性、關連感、支持與溫和管教。協調性又稱為易感受性指的是能夠偵測、解讀學生的呈現狀態。關連感又被稱為歸屬感或親密,指的是一種與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感覺。支持是指肯定他人自我導向的能力,當老師支持學生時,他們會接受學生原本的樣子,相信學生能自我控制行為,並且當學生要嘗試了解老師位自己所設立的目標時,老師會去協助他們。溫和管教是指解釋為何某個特定的思考或是行為方是是對或錯的。反義詞為權威法。劣質的關係則是建立在忽略(冷淡、放縱、不支持、不投入)與虐待(不敏感、拒絕、有敵意的)。在劣質關係下的學生,在認知方面學業進展表現較差且在情緒方面傾向容易生氣且具有長期性的情緒困擾。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是雙向的,學生表現的越好,老師越會有正向的關係投入,相反的學生越搗蛋,表示他們越不想與老師建立關係。
信任是社會正向發展的開端,信任指的是一個人確信在這段關係中,另一方會關懷他、會重視他的福祉,且當他有需要時,另一方會在他身邊(Tschanne-Moran &Hoy,2000)。根據學生對照顧者的信任程度會有安全型、抗拒型與逃避型三種依附關係。安全依附的學生會比不安全依附的學生有較高的自尊。自尊是一種對於自己是否適合某些正面或負面評價的自我評估(Baumeister, Tice & Hutton, 1989)。依附型態不只可以解釋學生的信任與自尊程度,也可以解釋他們的社會能力、受歡迎程度、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以及對同儕是利社會還是反社會的傾向。
Erickson 認為社會發展有基本計畫,發展與個人的成長會隨著這八個連續性的發展階段前進。社會發展中Erikson特別強調「工作倫理」或情緒能力方面的發展。學生如果在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上付出努力且得到正向回饋,學生會開始發展出持久的勝任感與精熟感。然而,如果相同的努力,卻得到負向的回饋,也無助於完成學業,學生則會發展出無法勝任的感覺與自卑感。
學生在建構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會透過社會比較來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個人特色、表現與能力。學生會為了發展一個正確的自我觀感、增進自我觀感以及學習什麼是傑出優秀的表現而運用社會比較策略。當學生想要增進自我觀感時,例如在被拒絕或失敗之後,會選擇向下社會比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