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98年 起以「臺灣有品」為主題喚起全民意識。
一、品格教育的內涵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和個性,使學生能夠知道並實踐如何與人 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二、實施品格教育的必要性理由:
1.家庭對子女在品格的教育功能式 微,而學校及社會的教化功能逐漸提高。
2.資訊媒體發達,媒體上充滿了性、 暴力與功利主義之渲染,對學生品格之養成極具破壞性。
3.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十大基本能力, 忽略了品格教育本身的價值。
三、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1. 培養學生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
2. 彌補學校主智教育的缺失
3. 連繫與喚起家庭教育的重視
4. 扭轉社會重利輕義的價值觀
5. 建立尊重關懷平等有責任的社會風 氣。
四、品格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 發展論:針對學生不同發展階段提供 不同樣態的指導。
(二) 建構論:Devris認為在成人輔導下,在同儕互動與學習活動過程,兒童自已建構心智習慣、心靈習慣和行為習慣。
(三)生態論:Lockona 認為兒童的品格是透過社群而 建立,強調環境和關懷關係及道德社群的建立。
(四)傳統論:Ryan 強調直接教導習慣養成或道德行為訓
五、品格教育的指標(有效的品格 教育):
1. 關心與尊重學生
2. 良好的互動模式
3. 讓學生有自治空間
4. 帶領反思及合作
5. 建立共同願景
6. 提供社交能力的訓練
7. 規劃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
8. 請家長及社區的參與
六、良好品格的特質:尊重 關懷 公平有責任 才是值得信賴的好 公民。
1. 尊重(respect):謙虛有禮對待他人
2. 關懷(caring):待人寬大,有愛心幫助有需要的人。
3. 公平(fairness):公平理性處理事務,做事不對人。
4. 責任(responsibility):履行承諾,對自己行為負責。
5. 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誠實可靠有勇氣
6. 公民責任(citizenship):對自己、社區、社會、國家與國際,盡一份力量。
七、三品(有品)教育:有品德、有品質、有品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