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伴隨著生理上的覺醒與行為反應的結果。情緒之重要性在於情緒會影響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和行為以及提供資訊、導引當事人覺察需要及採取行動,以協助個人適應環境,維持生存與生長。影響青少年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生理因素、依附型態、認知發展、社會化過程、自我發展水準以及同儕關係。

    青少年情緒壓力來自於身體的快速成長、獨立思考能力出現、升學壓力大、因技能、知識、準備不足所衍生與異性交往問題、長期同儕關係維持不易、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需面對一連串的抉擇與對抉擇負責以及不良的人格特質。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認定」即「認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包括自我的個性、興趣、性向、技能、能力、智力、價值觀、身高、體重、外貌、在某情況下的行為表現等。「自我認定」是每個人的終身任務。「自我」是個有彈性之組織,隨著新經驗加入,會不斷被重組、精緻化與複雜化,青少年在行為上出現了一種捨棄原有初認同而尋求再認同的傾向,心裡學家稱為青少年階段為再生期。

    心理社會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危機,危機指的是轉捩點,任務若沒有達成,該階段發展受阻礙,接下來的發展將受到不良影響,發展順勢而下,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發展。前一階段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基礎。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知發展理論提及兩位學者-Piaget與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Piaget將認知發展視為個人適應環境之結果,適應歷程是基模歷經「平衡」與「失衡」持續交替之歷程。「平衡」是因為基模能夠同化環境之問題。「失衡」是因為基模無法解決環境之問題,必須「調適」基模,讓基模恢復「平衡」。對Piaget理論之修正包括年齡與認知發展階段沒有必然的關係,存在個人差異。在形式運思期之後有第五個個階段,例如「發現問題階段」、「辯證思考期」。Vygotsky強調社會因素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社會文化中的語言、思考等,對認知都有影響。此外該理論中強調鷹架作用、內化、私自語言及近測發展區等機制。個人內化他人之協助,並轉為私自話語指導自己。Piaget強調「發展先於學習」而Vygotsky主張「學習先於發展」。

   認知發展帶給青少年ㄧ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正面影響包括訊息處理能力提高,使得青少年能處理複雜問題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後設認知能力提高等。負面影響則包含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父母師長之意見不再言聽計從,而使得彼此的關係緊張。知識發展可分為四個層級,其中位於第三層級之「武斷論者」與「懷疑論者」,因思考尚未成熟,一方面需要父母師長的引導,另一方面又排斥父母的意見,而師長若不了解其發展特徵,又以批評挑惕的態度刺激,便容易極端化青少年已有的偏頗,催化青少年趕流行、性關係繁亂、濫用藥物、飆車等問題。此外,青少年中心思想是指青少年過度重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之印象,而誤以為自己是別人注意之焦點,進而產生虛擬式觀眾與個人式寓言的現象。虛擬式觀眾讓青少年在乎外表、好面子、標新立異、追求流行與冒險。而個人式寓言則是讓青少年出現玩命飆車、濫用藥物、雜交、而不擔心因此可能喪命。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早熟與晚熟、性知識與性行為、身體意象與肥胖問題都會對青少年的生理發展產生影響。在早熟與晚熟的章節中,探討早熟少女有負面的身體意象,而早熟的少男有正面的身體意象,反之亦同。但該研究結果只對青少年某一發展時期之影響,這些影響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及其他因素的加入,而有不一樣的變化與發展。性成熟時間差異對青少年身心發展之正負面影響,可以藉由保護性因子來強化或緩和,包括培養滿足後延及情緒調適力、提供性教育、學習尊重自我及他人發展速度之個別差異、正面看待自我發展特色、了解早熟及晚熟之利弊、為自我身心發展負責等。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生關係之民主化,有助於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定、建立獨立思想及負起自我發展的責任。但卻也衍生出許多師生衝突,不善於化解衝突之教師,因感受教師威嚴受損,而易採取高壓管教,脅迫學生服從,反而使青少年厭惡學習,並以不良的方式抗拒。加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後,雖形成監督力量,ㄧ但雙方缺乏適當的溝通,導致家長處理方式極端,教師則只能採取消極方式管教青少年。

    隨著網路在教學及學習上的使用,讓青少年有機會接觸任何訊息,但卻不知道如何過濾不當訊息,因此使得這些訊息扭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此外,青少年打工風氣盛行,為了追求時尚或是其他社會誘惑,導致青少年適應不良。

文章標籤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是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家庭因素包含經濟狀況、父母管教不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疏於關心、家庭價值觀或家長教育理念與學校衝突等。家庭運作的目的,在發揮其正面功能,以滿足家庭成員需求,協助家庭成員身心健全成長,家庭正面功能無法發揮者,稱為「失功能家庭」,反之則為「功能健全家庭」。

以社會控制論的觀點應用到親子社會化過程,當孩子與父母親的依附性及連結越強,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密切、溝通與互動頻繁,孩子將不至於從事犯罪行動與偏差行為,若家庭缺乏親密互動或產生仿效作用,青少年容易轉向其同儕或社會產生認同,造成家庭缺乏吸引力,原本親情反形成一股推向外在環境的推力,青少年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如中輟學習、參加幫派等。  

文章標籤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