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後,令我有混沌初開的感覺。以前有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時常困擾著我。現在透過此書,讓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亦讓我吸收了不少的新觀念。

 

在科學vs.傳說之中的「學習關鍵期」、「所謂莫札特效應」、「沒有輸在跑點這回事」這三篇文章的內容描述地觀點有所雷同,它以幼兒接受胎教為例,一開始是有科學家指出如果在小孩床頭播放莫扎特音樂就有增加孩童學習智能的效果,而很多家長因而聽信這種理論並徹底實行,後來又有學者指出改用舒伯特音樂時,此種效果就不再存在,但就作者所知莫扎特與舒伯特二人幾乎在同一時期,作品風格十分相似因此對於此理論產生了懷疑之心,但是一般人對於這種歸納法作出的實驗結果大多全盤接受甚至失去了人類天生的懷疑本能,這令我想起某些家長替孩子買很多課後輔導的課外書而且各種科目都有,這些內容多的讓人眼花撩亂,有些內容太深了或是不實際,而且對孩子來說不合適,但往往有些父母聽信了別人的建議,也沒搞清楚孩子可不可以吸收、消化,就貿然的要孩子全盤接收便是一種謬誤的學習。此外,有些研究根本就是錯誤的,卻被報章媒體渲染,這不僅讓父母花了大筆金錢,甚至會造成親子間的鴻溝,我們對任何事情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現在的父母對小孩子總是抱著太大的希望,期望能給孩子所有最好的,只要聽到任何對孩子成長有所幫助的,一定會排除萬難的試著要讓孩子嘗試。但往往沒有想到這樣的方式對孩子是否是最好的。就如同作者書中所說科學發現的解釋應該要小心,隨便解釋這種研究其實是很危險的,它會誤導很多父母,讓孩子受許多不必要的罪。然而現在每位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不停地為孩子構想任何計劃,每天排滿了各種行程給自己的孩子。倘若孩子有興趣學那是不錯,如果只是為了某些目的,而讓孩子從小就受盡苦頭,孩子沒心思學習,上課的結果都是白費,因此何不讓孩子有點自主的空間對他來說是比較好的,而不是聽信一些亂七八糟沒有根據的流言,來強迫孩子學習。就如同Peters所提出的認知性、價值性、自願性,一個良好的教與學若沒有這些支持,學生便沒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於「標準答案扼殺創意」這篇中,文中提到作者看到兒子滿江紅的考卷後,發覺其實有些考題的標準答案不一定正確,有些模凌兩可的題目又採用標準答案的計分方法會完全扼殺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甚至會讓學生有錯誤性的增強,並且失去解題的信心,因為再所謂的標準答案下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如同一台影印機,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與詮釋,這對學生而言是剝奪學生的學習機會與良機,若我們能在考題上避免出現模凌兩可的選擇題,能給學生更多創造空間的題型,而不拘束在某些題型與評分方式上,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果的。

   在以基因工程解生命之謎中,基因工程確實會讓許多人有福祉,不過也造成許多的問題。記得以前一開始聽到複製人時,我就像作者所說的,我把它當作是複製出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而且還和自己一樣大小,連思想都相同,當時覺得真的很不可思議,不過後來在上了生命科學之後,才知道原來人類的基因那麼有趣,也大略的了解複製人的來龍去脈,才體會到不了解知識的可怕,因為那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事情。其實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上應該把教學內容作明確的解釋,否則若讓學生誤解其概念,後果將不干涉想。

   「把正在做的事變成喜歡做的事」中,有一位教授說:「人生往往不能隨心所欲的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重要的是你能把正在從事的工作變成你喜歡做的事」(Life is not do what you likebut like what you do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義,因為每個人時常會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卻又天天做著同樣的事情,在這過程之中常常弄得自己烏煙瘴氣不僅傷害自己,對身邊的朋友也是一種壓力,所以看開一點把正在做的事,從另一個角度轉換自己的心態把不喜歡做的事,漸漸變成一種興趣與習慣。其實人是很容易適應的動物,只要心態改變,即使是極度困難的挑戰,到最後還是會很樂意的接受它。教學學生何嘗不是如此?學生有時犯錯乍看之下好像是罪無可恕,辨識教學為不快樂的事情,搞的自己喪失信心,做任何事情也不順心,但實際上,只要換個角度也換個心態來並更改方式銷若學生的行為,才是雙贏的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