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從發育成熟時生理狀況改變、心理與社會層面的變化,來探討青少年從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時期所面臨的挑戰。過渡至成年時期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對其自身行為負責。在此前提下,青少年將面臨許多生心理上的壓力與社會適應的問題。

    青少年面臨精神失調與考的索濃度有關,有情緒或是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在其面臨新的刺激或是挑戰時,其考的索的分泌降低而無法適應緊張性刺激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因此,少數青少年會產生心理混亂的問題。然而有生命之個體,都有自我調適及組織自我的機制,自我調適歷程是否能夠健全發展及運作,有賴個人過去發展情形與跟環境是否有效互動。

    青少年時期需要面對的認同議題有性別、社會、職業、道德觀、意識型態與心理層面。若青少年無法建立認同感則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角色混淆,則可能會導致退學或開始吸毒或酗酒以排解焦慮。青少年在反叛與順從間猶疑不定,面臨著自我、本我與超我間的矛盾與衝突。此外,青少年早期較關注其身材外型與性別認同,晚期則重於職業的選擇、道德觀與意識形態。如Havighurst提出心理社會工作,任務ㄧ即是接受且有效運用自己身體。而任務六則是尋求一套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做為行為目標,任務七則為職業作準備。在族群認同方面,青少年要面對自身的原生文化與強勢族群的文化,在適應與認同過程中有四種方式,分別是同化、整合、分離與邊緣化。以黑人學生與原住民學生為例,都可以顯示出族群認同對青少年有重大影響。

       人類學家對青春期是否具有連續性與是否存有代溝有不同的看法, Mead (1950)以三個例子說明此發展持續性的現象;在代溝的部分,認為給予青少年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其獨立自主、或容忍其與家庭的差異點,可降低父母與青少年間衝突與緊張的氣氛。


 

    以往都覺得青少年在進入國中階段一定會有所謂的叛逆期,一但青少年出現情緒性的反應時,便給予青少年貼上叛逆的標籤,這不僅是誤解青少年,亦是給予青少年更多外在的壓力。依照資料所陳述,並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會面臨風暴期,原來只要讓青少年能夠順利的獲得自我認同,以及能夠達到良好的復原力適應,則青少年便能夠克服自己內心的掙扎,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開始有能力去思考任何關於自己本身的價值判斷,使他們不再接受唯一的答案,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看法不受尊重與支持,便開始反應在行為上,進而開始有所謂的叛逆、不服從或是偏差行為產生。父母的管教方式影響青少年發展甚深,青少年重視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然而嚴厲型的父母常常放不下自己的權威,常以壓迫式的方式教導子女,忽略了子女們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常導致子女們誤解父母親的本意,認為父母親就是否定他們的想法,因此更不願意與父母親進行溝通,久而久之,便產生了代溝的問題。導致青少年轉而向同儕間尋求尊重與崇拜,因此青少年的次文化便一一產生,或許他們真正的需求只是希望能夠讓師長們看到他們也有自己的風格與想法,只是往往他們所採取的方式與行為太過激烈,因此效果適得其反,反而讓父母與師長們認定為不良少年或是品性與道德出現反社會行為。因此,對於書中所說給青少年多點自己自由決定的空間,或許衝突就能減少了。

    在台灣這個多元的族群文化中,使青少年產生矛盾與掙扎的往往就是所謂的校園生活。學校文化即是所謂的主流文化,許多學生來自非主流文與低社會階層或是弱勢族群的青少年,往往在學校生活中,面臨著很大的困擾。因為適應主流文化便是讓他們心中矛盾與困擾的主因,他們可能因此選擇邊緣化,來逃避自己內心的主觀意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青少年議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莓莓KIKI 的頭像
    阿莓莓KIKI

    莓喵食娛趣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