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識工作者的崛起與特徵
(一) 知識工作者與組織的關係:
- 知識工作者與組織是共存共榮的平等關係
-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生涯要比組織的平均壽命長,其生產工具就是知識,具有移動性
- 知識工作者往往並非全職人員,依靠自我管理維持信譽
(二) 知識工作者激勵的誘因:➀工作上的滿足感➁訓練的機會➂價值觀的報償
二、 知識及其相關概念
- 知識:指「凡是可以為組織創造競爭利益及價值,並可經由組織發掘、保持、應用及再創造的資訊、經驗、智慧財產」
- 知識經濟:將知識及資訊作為生產力的決定性要素,進行生產、交換和分配的經濟。創造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成為經濟發展關鍵
- 知識管理:有系統的、明確的、深思熟慮的建構、更新、運用知識,擴大企業的「知識相關」效能,並從知識資產中獲得報酬
- 知識資本:即一個公司所擁有的帳面價值(低)與市場價值(高)之間的差距,由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所結合
- 知識組織:實踐組織內外的重要知識,並將知識擴大至組織的受雇者、股東與顧客(活用知識的組織)
三、 知識層級
- 資料:最低階層的知識形式,為沒有系絡的資訊,例如事實、意象、文本、聲音
- 資訊:資料加上意義、詮釋、結構即成為資訊,是種有系絡的資料
- 知識:將資料加上相關性,或是將資料加以推理、應用而有因果關係者就是知識,例如案例、規則、流程
- 專門知識:知識加上篩選、經驗、原理、限制、學習就成為專門知識或技術,例如各大學院校系所所傳授的知識
- 能力:專門知識加上整合、分配、領航而執行一個流程、生產產品或提供高效能的服務,就成為組織所需的能力,例如知識儲存、核心能力
- 智慧:知識加上直觀和體驗,能夠具備悟性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例如遇到個案卻能悟出可能的通則、將通則運用到個案問題的解決能力,就是智慧
四、 知識的類型
(一) 默會知識(隱性知識):指一種無法清楚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知識,也無法用資訊科技來傳達,通常的傳達媒介是經由面對面的溝通,由接受者對於傳授者做不斷反饋的工作,接收者才能真正瞭解到默會知識的真諦
(二) 外顯知識(外延知識):比較有結構、較明確的知識,是一種可用言語表達的、可以傳授的、可以觀察到的、可以圖示的、有文件歸檔的,關於過去事件或事務的知識
五、 知識創造的過程-SECI模式(竹內弘高&野中裕次郎)
(一) SECI模式
- 社會化(Socialization):個人能將其默會知識與他人分享,且必須抱持著認同他人而非同情他人的態度來與他人分享默會知識
-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指能將默會知識傳播,並將其轉化成他人所能理解的模式
- 合併化(Combination):指經由顯性知識的對話,使得原本的顯性知識轉變成更複雜的一套顯性知識,此模式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溝通及知識系統化
- 內在化(Internalization):指將新創造的顯性知識內化成組織的默會知識。需要個人能體認出組織知識中與自己有關聯的部分,並經由實作、訓練的方式使知識內化至個人之中
(二) 「BA」的觀念:「BA」可視為平台的意思,SECI的四個階段,分別有四個不同的「BA」與之對應,每個「BA」都能支持特別的轉換過程
- 肇始的ba:為SECI模式第一階段社會化所應具有的ba。此階段轉移默會知識的關鍵因素乃是個人間是否有心理上及面對面的互動經驗
- 互動的ba:此ba係在促使默會知識轉換成顯性知識,因此對話及廣泛的使用隱喻是使默會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的關鍵
- 電腦化的ba:此ba主要目的在於合併原本的資訊以產生新的顯性知識,或將組織的顯性知識系統化
- 行動的ba:此ba係幫助顯性知識轉換為默會知識,關鍵工作乃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使用顯性知識、不斷行動與學習,使顯性知識內化於心中
六、 知識管理的模式
(一) 由上而下模式:強調明確分工。高層管理者是知識創造者,提出計畫與命令,限制中層管理者在其條件範圍內實現其方法與手段,而中層管理者的決定又由基層人員執行。此管理模式較適合處理外顯知識或「合併化」、「內在化」過程
(二) 由下而上模式:尊重人員的自主性,知識由具有自主性的基層人員所創造,在高層與基層間層級很少(扁平式組織)。此管理模式將知識創造的責任放在獨立個人的身上,適合處理默會知識或「社會化」、「外部化」過程
(三) 由中而上下模式(日本式管理):以上兩種模式都不適合知識創造,知識創造的核心在於團體層次,經由集體的討論、對話把每個人潛在的默會知識表現出來。日本公司的管理模式採由中而上下模式,中層管理者在知識的創造過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資訊垂直流動與橫向流動的交界中心,以及轉化過程的戰略要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