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內容與課本內容有些許的雷同,探討的章節也大同小異,以生理層面來說,這本書從青少年的身體成長,一直探討到少女懷孕與抽菸等問題,雖說探討的層面相當廣,但有許多的篇幅都是數據的顯示,較少有心理層面的探討。

 

在早熟與晚熟的探討中,作者提及早熟的女性會比晚熟的女性更不滿意自己的外貌與體重,而早熟的女性是因為自己的體型比班上其他的女生更像成年女子,而感到難為情,特別是由於女性魅力的現代標準,就像各種媒介所提倡的那樣強調苗條。的確,早熟的女性的確會較不滿意其身體外貌,而且也會對於自己的身材感到不安,記得我小六時的同班同學,她就是因為早熟而導致常常遮遮掩掩的怕自己的好身材顯露,到了國一時,我們班的女生恰巧都是比較晚熟型的,因此常常可以看見該名女同學,經常抱怨自己太過肥胖,常常午餐只喝一罐飲料,甚至就乾脆不吃。現在想起來,她正是對自己的身材深感難為情,而且不滿意自己的身材,才會做出某些讓人覺得突兀的行為,但青少年往往是最需要足夠營養的階段,否則將會影響其成長速度,這就讓青少年陷入了兩難的局面,是應該維持好身材,亦或是補充營養,除此之外,青少年認為別人對自己身材的看法亦是另一種壓力。而且,青少年成熟速度的不一致,常導致一個班級內會有不同成熟度的男性與女性,而且身體成熟的變化是與社會性的、情緒性的和智力的成熟變化相關聯與伴隨成長的,因此若在同一個班級中,給予每位學生相同的期望,是不合理的。這些不合理的期望與要求,常常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動盪的因素,而且給予青少年的便是一種無限的壓力。因此,如何輔導與引導青少年度過此既尷尬亦煎熬的時期,便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以我的觀點來說,健康教育的部份一定要在學生進入青春期前就得先讓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並且要灌輸學生正確的訊息,讓學生能夠倘然與輕鬆的態度面對身體成長的議題,而且也應該讓學生知道第二性徵的成熟並直接等於性議題,雖然最後還是會探討到懷孕與性傳染病等等的議題,但至少要讓學生清楚明瞭,第二性徵的成熟是很健康的,尤其是在女性的初經的部份,以往都被誤解為負面與尷尬事件,在這個階段,相信只要是女性都能清楚了解其文化禁忌所帶來的困擾,例如,在經期間不能進入廟宇等。甚至過度渲染其負面消息,因此要讓女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該特徵是女孩轉為成熟女性的具體象徵,是值得高興與驕傲的。至於面對成熟度不一致的全班同學,除了先前的議題灌輸外,也要讓青少年了解每一個體的成熟速度不一,要讓他們懂得互相尊重與體諒,並且也要讓他們了解即將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與其情緒的調解等等議題。

 

    在青少年的情緒與發展的章節裡,作者提及青少年是處於典型的煩惱增殖期,在青少年認知發長與生理變化回饋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產生各種不同情緒,並具有十分獨特的主觀體驗色彩。其情緒發長呈現三大特徵,第一是延續性,第二是豐富性,第三是特異性。此外,亦有兩大徵象,第一為兩極波動性,第二為文飾性。(青少年心理學P.118)青少年亦是有情緒上的特異性,有些人原本就比較偏屬於鬱鬱寡歡型,但這些情緒若是沒有造成當事人在生活上產生困擾或是反常行為,對青少年而言,便是一種個人的獨特性。青少年在此發長階段,所面臨的總總困難與煩惱,皆會透過個人的情緒反應出來,以延續性而言,倘若該名青少年長期處於負面情緒,則延伸出來的將是青少年憂鬱症的問題,而且由於青少年對於如何應付與處理生活中所面臨的挫折較缺乏經驗,而且他們常常會對這些事件給予錯誤的情緒觀念,甚至會產生畏懼、罪惡感、自我否定等等的情緒與認知,導致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甚至自殺,此外,情緒的兩極波動性亦是導致憂鬱症的淺在因素。雖然導致青少年憂鬱症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青少年對情緒的控制與認知確實也會影響到其情緒與行為的表現,以課業壓力為例,若是該名青少年無法如期的完成學業,或是無法達到家長、老師與自我的期望時,所面臨到的壓力若是他自己無法解壓的,甚至因此而沉溺在此負面情緒當中,不懂得如何尋求協助,有可能因此染上毒癮,甚至無法繼續有效的參與學習,導致惡性循環,而走上不歸路。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同學便是因為課業壓力的問題無法獲得解壓,在惡性的循環之下,導致退學。 因此,如何幫助青少年了解情緒的作用與影響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首先,讓青少年能夠辨識各種情緒與適當的表達方式,以及如何減輕本身的壓力與正確的抒解方法。這些內容在一般的課程內容中,根本沒有提及,只在學校設立了輔導室,但實際上面臨問題的學生並不會願意主動前往輔導室,因為一但進入了輔導室給人的感覺是該名學生哪裡不正常,這些謬誤的認知往往會導致青少年更加的困擾與不安,因此更不敢向正確的管道求助。以我而言,我也是一直到了大學,進入輔導室當義工後,才了解到輔導室的實際用處,也才有機會參與自我探索之情緒管理工作坊,讓我學習到有關情緒方面的知識與解壓方式,像是藉由書寫或是彩繪的自我情緒探索,與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甚至是如何藉由外力的幫助來減壓,例如如何尋找適合當下情緒的音樂或是冥想等。其實,國高中也是可以像大學一樣,利用聯課活動或是假日舉辦一些與此議題相關的工作坊或研習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情緒的議題,可惜的是大家只注重升學議題,很少會注意到這些真正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情緒問題,往往都只是給予社會壓力,給予過多的期望,一但青少年出現情緒性的反應時,便給予青少年貼上叛逆的標籤,這不僅是誤解青少年,亦是給予青少年更多外在的壓力。

    在青少年自我認同這個章節中,性別角色認同或是兩性混淆的部分,在養男育女調不同裡也有提及到這個問題,不管男女生,一但對自己的身體意像或是性別角色無法認同時,便會引起相當大的自我困擾,如跨性人,他們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與身體意會呈現不滿意或是混淆的狀態,他們覺得自己的靈魂與身體的性別是完全相反的,因此他們將面臨是否依照其生理性別來認定自己,亦或是照著自己心靈的性別來認同。不論是選擇哪一項,此時期的青少年面臨著社會壓力與自我本身的混淆,經常無法取得平衡點。在馬沙的自我認同中,將青少年分為四種類型,第一是認同成功者,第二是尚在尋求者,第三是提早成熟者,第四是認同失敗者。以我個人來說,原本我一直以為我是認同成功者,但是最近似乎發現,應該是尚在尋求者,雖然對目標有明確的方向,但是怎麼走到該目的點的方法與路徑,似乎讓我開始有點疑惑。在這個部份中,以青少年的角度而言,常常讓青少年感到焦慮與恐懼,因為若是無法抉擇或是根本還沒進入選擇的地步,這種沒有目標的生活,常常會讓青少年無法有效控管自己的生活與時間。因此,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心理的。此外,如何在「現實我」與「真實我」和,「理想我」的中間自我統合,也時常困擾著青少年,其實有些青少年會盲從於以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甚至無法了解自己與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無法了解個體的特殊感,導致自我的統合出現危機。記得我高中的班導師說過,別以為那些叛逆與吸毒者、飆車與泡網咖的就一定是壞學生,往往與他們自我的認同有關係,要是他們無法滿足自己對自己的自我認同,往往會在人格上出現問題,甚至在行為上故意表現叛逆,那些飄車族就是愛耍帥,故意做些危險的事情,只為了得到些許的關注或是單純的發洩心中的不平衡。青少年的問題是該注意了,因為他並不是我們看到的單純面。別以為經過警察取締,這樣就可以根治,預防甚於治療,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才是根本之道。

    在家庭與道德發展中,積極性教養態度和行為如關懷、愛護、溫暖、獎勵及講理會防止子女的偏差行為。而消極的教養態度如拒絕、嚴厲、父母管教態度不一或是前後態度不一,要求子女完成父母所訂的目標,權威、溺愛和體罰會照成子女偏差行為。誘導(民主)型教養方式能促進子女的道德判斷發長。在青少年時期,子女在其思考上的成長使他們不在接受唯一的答案,因為他們開始有能力去思考其他的因素與答案,他們已經可以開始思考任何關於自己本身的價值判斷,因此,權威型的父母通常要求服從與尊嚴,他們因此無法接受子女的反駁。青少年子女們發現自己的看法不受尊重

與支持,便開始反應在行為上,進而開始有所謂的叛逆、不服從或是偏差行為產生。其實父母的管教方式深深影響著青少年的發長,因為並不是每位青少年都會歷經叛逆期,只要他們有被師長與家人認同與肯定,讓他們的思考與想法有被尊重的感覺,如此一來,降低了青少年對於自我認同的混淆或是掙扎,也降低了青少年在情緒上的反應,他們的道德認知也不會因此而有所混淆。雖然,導致青少年叛逆的因素不止於此,但是至少青少年是需要被肯定的。嚴厲型的父母常常放不下自己的權威,常以壓迫式的方式教導子女,但是他們忽略的子女們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常導致子女們誤解父母親的意思或是本意,他們會認為父母親就是否定他們的想法,因此更不願意與父母親進行溝通,久而久之,便產生了許多道德上的問題。導致青少年轉而向同儕間尋求尊重與崇拜,因此任何青少年的次文化便一一產生,或許他們真正的需求只是希望能夠讓師長們看到他們也有自己的一翻風格與想法,只是往往他們所採取的方式與行為太過激烈,因此效果適得其反,反而讓父母與師長們認定為不良少年或是品性與道德出現反社會行為。因此,如何在父母尊嚴中與子女的心理層面中做的調解與溝通,便是一大考驗。其實,所謂的父母尊嚴,也只是父母的面子問題,常常有父母覺得身為長輩子女就只能聽命於他,然而子女本質上只是想表達不一樣的想法,或許真的只是觀念上或是作為上與表達方式不一,但往往卻被嚴厲的父母親推翻,完全沒有商討餘地,身為父母與師長者,是否有想過,若是自己也身處於他們的情境時,你是否會做出更激烈的行為,甚至當你無法用言語陳述你想要表達的意思時,心中的那份焦慮與憤怒嗎?因此,身為師長與父母者,應該多給彼此一點空間與時間,好好的做好溝通與互相體諒。

    由於青少年經歷的身心變化是過去所未曾經歷過的,因此我們在青少年身上看到的是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接受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矛盾。因此,便產生了許多青少年的問題。如:吸毒、壓力處理,以及未婚懷孕等。養男育女調不同裡,也提及了許多有關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案例與原因,青少年服用藥品通常是因為好奇、好玩及學校有壓力或與家人不合,導致其身心無法平衡與調適,因此藉由毒品達到他們想要的滿足。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遠離毒品便是一項重要議題,書中提及四點方式,第一避免過分渲染藥物的負面效果,在一般的教育裡面,通常是一直灌輸學生毒品的壞處與吸食後的副作用,卻忽略了青少年會因此看輕成人的用意,因為大部分的接觸過藥品的青少年,會比較成人所說與他所看到的情況。第二,先衡量學生對藥物認識的情形再決定如何進行藥物教育,通常愈是熟悉藥物的學生愈拒絕反藥物的活動。這個觀點,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面,總覺得學生就是不夠清楚藥物的嚴重性,所以才會因為一直好奇去嘗試,最後才會導致成癮。不過,現在想想似乎有可能,因為好學生若是聽到外界的宣導,知道要誤能夠提振精神等等功效,而且嚐試過後得知其後果與副作用並沒有向成人宣導的那麼嚴重時,相對之下,青少年更可能因此而陷入深淵。或許,我們應該降低青少年嘗試的可能性,其中當然又關係到青少年接觸藥品的原因與因素,以及增強青少年對藥物的正確態度,應該要提醒青少年面對挫折或掙扎時的正確認知觀念,而不是藉由藥物等途徑的紓解。青少年時常困擾著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的自我認同以及與其環境的互動關係等議題,讓青少年在成人眼中就如同異類般,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特立獨行,永遠猜不透青少年的想法,其實換個角度,青少年何嘗不是天天打量著,自己是不是不受歡迎,自己的容貌與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別人的期望等。在這些無數的猜疑中,青少年無非是想得到認同罷了,但往往成人很容易忽略這一點,只覺得青少年就是難搞,他們的行為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他們正處於叛逆期,其實書本中探討了很多青少年的議題,但終歸還是回到了教育議題,為有師長與父母的關心與體諒,幫助青少年克服心中的矛盾與掙扎,才能讓青少年有個健康且充實的青少年生活。

青少年自傷、自殺問題與輔導 

 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與輔導 

 青少年社會關係發展與輔導 

 社會發展:道德判斷的發展 

 少年人格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情緒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問題的文化學分析 

 青少年認知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分析 

 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學校因素  

 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問題與輔導  

 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社會因素 

 青少年成長之面向 

arrow
arrow

    阿莓莓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