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人格五因素(外向性、令人愉悅、追求成就之意志、神經質及對經驗開放)上,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期間只有對外開放因素提高外,其他四個因素沒有明顯變化,顯示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越能接納不同的經驗。人格因素的穩定與變動性,可能與遺傳或生活經驗等因素有關。此外,年紀越增長,經驗與環境對人格之影響越大。
Loevinger(1976)將自我發展理論分為三期七階段,以及三個過渡期。三期為服從期前期、服從期、服從期後期;七階段為錢社會與共生階段、衝動階段、自我保護階段、服從者階段、良心階段、自律階段及整合成一體階段。大部分的國中生處於服從者階段,但有個別差異,並不是每位國中生的發展皆一致。
影響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因素有認知能力與智力、遺傳、生活環境、生命中之挫折或挑戰經驗、性別。
輔導青少年人格發展可分為促進青少年人格發展以及改變青少年不良人格特質或類型。促進人格發展之策略:1.提供青少年有能力之互動方式2.提供青少年良好示範3.協助青少年選擇良好同儕4.提供青少年適當之衝突經驗或挑戰經驗5.教導青少年善用生命中無可避免之負面經驗6.教導青少年善用媒體或網路7.培養青少年滿足後延能力。
Freud人格理論特別強調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可視為人格的生物性部分;自我是心理部分,超我則是人格的社會部分。潛意識與早年經驗有密切的關聯。自我常需要擔心個體所表現的行為不符合超我的要求,因此會受到良心的責備,引起罪惡感。而焦慮的作用就是使個體控制、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自我便使用一些手段與策略來減輕或消除焦慮稱之為「自我防衛作用」。此作用有扭曲現實或否定現實的傾向,他們是經由潛意識的歷程來運作的。
心得:
若以Freud的理論來看,潛意識與早年的經驗有關,那麼個體的早年經驗與家庭因素更是密不可分。在書中提及,父母以權威方式管教子女,子女可能形成僵化、道德式的人格型態,將事情劃分為決然之善惡(Adams et al.1994)。當新經驗與內在想法不一致時,子女可能以排斥、否認等自我防衛面對,因而喪失了基模精緻化的機會。因此要給予子女有能力之互動,在情感上能夠接納及積極了解。但現今許多家長在子女互動上缺少良好的溝通,對於情感上的支持不是過於寵溺性的支持就是不足,在積極了解層面上更是無法滿足子女要求,因此讓許多青少年在人格發展上無法更加分化或統整。
輔導青少年人格發展的方法中提及,善用生命中無可避免之負面經驗,這個觀點個人覺得很獨特也很重要,既然是無法避免之負面經驗,與其讓青少年一生抱持著負面的想法不如讓青少年面對那些創傷或挫折,使其轉化成正面作用。此外,培養青少年滿足後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與自我控制有關。滿足後延能力代表為了未來目標,而壓制立即獲得滿足之衝動。其實很多青少年真的很缺乏滿足後延的能力,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很容易發現某些學生真的就需要立即性的滿足,無法等待,拿到獎勵後第一件事就是問可以吃了嗎?國中生還會出現這樣的反應,真的讓人錯愕。而要訓練青少年滿足後延的方法,教導青少年抗拒誘惑之策略,例如分散注意力、生活維持規律、想到後果等。其實這些方法很攏統也很常見,但是青少年真的就做得到嗎?想到後果這個觀點對青少年來說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作用力,或許他們都知道後果,但還是會去做,因為他們無法壓制立即獲得滿足的衝動,甚至是他們無法抗拒誘惑的力量。因此在延後滿足的訓練還是必須日積月累,讓青少年能夠慢慢的培養出克制誘惑以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留言列表